馬云說: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了,為來十年是新零售時代。
01后電商時代的零售法則
去年初先看了《不可消失的門店》,發現其高度研究和總結的零售業理論體系解決了多年工作中遇到的許多困惑,并且感受到中國零售電商行業快速發展與知識體系積累的滯后,非常值得所有行業人士靜下心來仔細研讀。
讀完本書后,我特別將其中關于“選址”和“消費偏好”的理論知識結合自己在沃爾瑪超市、王府井百貨和東方家園家居建材超市的工作經驗,寫了《你選擇去“A”還是“B”地點購物,取決于90年前的零售法則》和《“偷聽”的成本和影響消費偏好的兩大作用力》兩篇分析文章。(點標題可直接閱讀)
《不可消失的門店》主要內容都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通過各種在實體店或線下場景的實驗來總結“門店”的經營理念和理論體系,這些對于實體店的科學選址、運營和提升消費者體驗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點擊下方鏈接可直接購買)
02什么是人類最根本的消費動機?
第二本書名很有意思,叫做《超市里的原始人》,主要分析的是“消費主義”,試圖搞清楚一個主要命題(也是本書的副標題):什么是人類最根本的消費動機?
這本書仍然是從消費者行為出發,結合品牌商家對應的行為進行研究,是一本從進化論角度解讀消費者行為的著作。
作者杰弗里·米勒,在進化心理學領域知名度極高,因有關配偶選擇、性選擇和智力、個性及心理健康的進化遺傳學研究在國際范圍內廣為人知。
杰弗里·米勒的才華天馬行空,曾獲得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研究項目竟是脫衣舞娘的生理周期對其小費收入的影響。(點擊下方鏈接可直接購買)
個人覺得這本書對“品牌商家”來說非常值得一讀,可以歸類到“新消費”研究的范疇。
當然,零售電商行業從事營銷和運營的朋友也值得多讀幾遍,這樣在進行零售店和電商平臺的營銷和運營時,才能更好地與品牌商家一起做得更好。
采銷人員看這本書則可以理解品牌商家想和你表達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讓你可以更好地從品牌商家那爭取更多資源和支持。
作者米勒創造性地利用了已經不算新鮮的大五理論,運用于解讀人類最根本的消費動機,將那些被消費者重視卻被市場營銷人員忽略的人類特質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花錢去報各種學習班考各種證,其實是為了炫耀自己的高智能;
我們明明不做飯,卻要置辦一個超級豪華的廚房,其實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盡責性;
我們春節發紅包、生日送禮物,其實是為了炫耀自己的高宜人性……
讀懂消費者這些行為的市場營銷人員,無疑就掌握了營銷的先機,若加以很好地利用,既可以幫助消費者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商品,幫助他們擺脫“買了不喜歡、不喜歡再買、買買買不停”的困境。
03
抓住多屏時代的消費沖動與商業機會
第三本則是針對移動互聯網運營研究寫的,叫做《屏幕上的聰明決策》,通過對消費者在手機屏幕上的理解、研究以及相應的實驗總結了許多知識點和理論體系。
看了這本書之后可以解決許多認知上的困惑,并且更了解消費者為什么會在手機屏幕上出現各種各樣不太好理解的“行為”和“想法”。(點擊下方鏈接可直接購買)
這本書深入地研究了在網絡信息日益過載下人類行為呈現的一些新特征,并對于界面交互設計(UI)提出了一些技巧性的建議。
1.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屏幕時代的海量信息和選擇其實讓大多數人無所適從。
2. 人們只關注自己和自己想看的東西。注意力是稀缺資源,而且是易耗品和零和博弈。所以,獲取注意力也要像理財一樣“開源節流”:通過個性化來增加注意力,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減少信息獲取的難度(相比文字信息)。
3. 給予用戶有效反饋必須遵循兩大原則:
1)適時反饋而不是即時反饋或頻繁反饋,比如發工資日提示參加定投計劃比推出新理財產品時的每次開屏強推要有效;
2)加入情感因素和行動指導的反饋,讓人知道如何做以及做完后的利弊,比如發工資日提示參加定投計劃,并配上一張20年后樣子的照片,讓用戶直觀感受到為未來做準備的重要性,最后根據用戶的收入、支出、年齡等情況推薦幾款(4款以內)最適合的定投產品供選擇。
4. 屏幕與人相比,反饋的正反面:
正面:面對屏幕,人的回答更真實,無需隱藏自己和考慮對方的感受;
反面:面對屏幕,人們更容易拒絕,也容易做出負面、暴力的行為,同樣是因為無需隱藏自己和考慮對方的感受。
5. 有效反饋的七個準則:DIGITAL。
1)Dosage(用量):你發送了太多的反饋嗎?不要讓它們成為噪聲。
2)I(我):你讓個性化變得容易了嗎?鏡子應該是高效的。
3)Good(好的):你的反饋負面性太強了嗎?如果是這樣,找找其他提供正面反饋的機會。
4)Intuitive(直覺):你運用了情感啟發嗎?我們直覺上會被可以觸發情感的信息吸引。
5)Timing(時機):你是在可能最有效的時機發出的反饋嗎?
6)Actionable(可付諸行動的):人們知道如何應對反饋嗎?它有一個改善的計劃嗎?
7)Learning(學習):你衡量過反饋的結果嗎?它對行為起到改善的作用了嗎?不要低估了嘗試改變人類行為時的不確定性。
6. 更流暢、更容易的用戶體驗未必是好事,想讓用戶認真思考,可以有意設置體驗的難度,讓屏幕上“更快、更自動的”的行為停一停,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