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下,團購網站和商家到底是怎樣分錢的?商家是最開始一次性付費,還是看團購人數的多少給團購網站付錢,還是最終有多少人真的去消費再付錢?
還有,如果一個東西有很多人團購,最終只有60%的人去消費了,剩下40%的錢是誰賺了呢?[/task]
解答一:
1.一般情況下,團購網站和商家按實際銷售總額的1:9分成。最大的幾家信譽好的,則是按照實際消費總額的1:9分成。(當然不是一次性打款,分幾次的。以防后期消費者投訴)。未消費部分退還消費者團購網站帳戶。這個就是所謂的“過期退”服務了。所以,真的強烈建議大家去拉手、美團等有“過期退”服務的網站消費。如果沒有這個“過期退”服務呢,40%的人過期不消費,錢就歸網站了。
2.部分情況下,比如某些項目,明顯是不賺錢又不賺什么人氣的。有些大的團購網站,有銷售額指標的,就不想上這些單子。這個時候,如果商家非常想上自己的項目,則必須預先交錢。具體款項不同網站有不同標準。
另外幾個,我想磨嘰一下。
1.先升后降來團購。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是也一般常見小網站的物流單(走快遞那種)中。大網站相對較少。就我知道有幾個網站,對這方面審核還算比較嚴。一個東西,不是你說它原價是100就算它原價100的。你得拿出種種證據。
2.物流單團購與淘寶聚劃算的比較。價錢的優惠幅度,說實話,兩者半斤八兩。很多時候淘寶還便宜點。物流單建議在淘寶聚劃算買。
3.本地服務類。團購網真的已經非常優惠了。推薦這個。
團購的本質,其實是廣告。任何想靠團購短期牟利的商家都不是好商家。
做團購,商家應該贏在口碑上。
解答二:
已經有很多回答了,我再補充幾條:
1.有一種最簡單的分錢方式,就是“在線支付X元,到店支付Y元,即可享受原價Z元服務”,這種模式,網站賺的就是X元。
2.電影票一般都是對用戶不支持退款的,因為簽的是包銷協議(還有一種叫保銷,就是承諾最低銷量),網站等于是批發價買來電影票,上線前就和影院結款,賣不完網站就賠錢。
3.團購網就是賺取的差價,和商家商議簽約價,賺取與團購價之間的利潤,一般上線后與商家結算30%,團購有效期結束后結算尾款(這是因為有些用戶購買但沒有消費,有效期截止后才能知道實際消費人次)
4.為了擁有大商家和差異化,網站也會賠錢,比如麥當勞優惠套餐,網站從麥當勞原價買10萬套,或者麥當勞十萬送一萬套,網站再每人限購1-2套八折價賣出去
5.早教課,試聽課,一節健身課,這些商家線下本身都是免費在做,所以團購價十元以內的都有可能是0元簽約的,不用結算。
解答三:
中國人競相殺價的優良傳統在團購上面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
1.團購向商家買100元的產品,自己貼錢20塊,80塊賣給顧客 (真的是虧本賺吆喝,有了知名度之后IPO賺回之前虧的),所以有的商家不許團購網站貼錢貼太多,不然影響了價格體系以后就不好賣高價了。
對于非郵寄的東西,比如餐飲,住房,旅游這種服務類商品,居然還有更神的第二步:
2. 黃牛黨用團購網的80塊的價格買回來一大堆,90塊賣回給商家,商家什么都不用干,簽兩個合同,每賣一件,賺10塊;黃牛黨幫忙組織一下中間的鏈條,賺10快;團購網虧20塊,但沖了好多的成交量,KPI很好看。其實團購網也知道這個貓膩,但沒問題,大家一起騙投資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