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鬧市區,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間或開過的電軌車發出頗有節奏感的轟隆聲。在一個沒人注意到的街角,突然傳出幾聲弦樂。起初聲音微弱,幾個音之后,高山流水般的旋律盡數傾瀉開來。
路人紛紛停下了腳步,向聲源處匯聚。只見一個東方姑娘,廣袖羅裙、眉目如畫。一頭青絲綰起一半,五指紛飛,奏出一首首古箏曲子,余音繚繞。
圍觀的人漸漸變多,很多人拿出手機拍攝,有些人干脆盤腿坐在了地上,靜靜地看著。女孩的后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歐式教堂,東西方元素的反差與碰撞,很美。
女孩的朋友將這一幕拍成短視頻,在抖音上獲得了 120 萬個贊。
“法國人都看呆了哈哈”
“真給咱們中國人長臉,姑娘太棒了!”
“因為看了你的視頻,我開始學古箏了。”
評論區近 4 萬的留言中,表達的盡是對女孩的贊賞,和一份與容有焉的自豪感。
喚醒
女孩叫彭靜旋,喜歡朋友們叫她碰碰。她說雖然古箏是個典雅嫻靜的藝術,可自己有顆鬧騰的心,“碰碰”是她靈魂的節奏感。
碰碰(彭靜旋)在法國街頭彈古箏
圖源:受訪者提供
碰碰是湖南人,從小家里很注重對她的音樂培養。音樂學院的附小、附中再到大學,古箏是她閉著眼彈也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到了法國留學,碰碰選了一個偏理論的音樂專業。雖然帶了古箏來法國,還是少了很多演奏的機會。
“樂器這種東西一天不練是一定能看得出來的。” 碰碰急需一個演繹古箏的場所。
巴黎的各大廣場一直是音樂人爭相搶奪的“表演勝地”。“這些演奏者雖然在街頭,但是一點都不業余。” 碰碰說。“我在這里能感受到很多國家的音樂藝術,但我沒看到中國的。”
碰碰覺得以她的技術,應該不會給中國音樂丟臉,這件事就這么開始了。
每次演出,碰碰需要攜帶一整套古箏琴具,加起來是她半個人的重量。與她課表相近的好友主動要求幫忙。在表演的現場,好友還負責錄像。身邊的同學看了,提議可以將表演的視頻放在抖音上,跟國內的人分享,就算不火,留個紀念也是好的。
2018 年 9 月 1 日,碰碰發了第一條在異國街頭彈古箏的短視頻。她演奏了一首二胡的經典曲目《賽馬》,用古箏彈出了另一種磅礴之勢。當時的她身穿一襲民族風長裙,長發飄飄。演奏現場不遠處,一個法國姑娘席地而坐,旁若無人般畫著眼前的景象。兩人相顧無言,卻在短視頻中詮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次,她在廣場上彈著瑯琊榜中大熱的主題曲《紅顏舊》,音樂不僅吸引了法國街頭的行人,竟也將在附近拍戲的吳昊宸(劇中小侯爺蕭元啟的扮演者)吸引到了現場。
吳昊宸與同行的演員代云帆對眼前的景象贊嘆不已,在碰碰彈起《刀劍如夢》時隨著曲子一起唱跳起來。場面被幾個中國年輕人的表演烘托的異常火熱,在一旁觀看的老奶奶也興之所至,高聲唱起了“來也匆匆,也去匆匆,恨不能相逢”。
“炸街”,是碰碰對那次場面的形容。中國音樂嗨翻了法國街頭。
碰碰、吳昊宸、代云帆在巴黎一起“炸街”(法國奶奶的歌聲是亮點)。
碰碰演奏的中國傳統音樂,甚至走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中。曾在街頭觀看過碰碰演奏的一位法國莊主奶奶,邀請碰碰到她女兒的婚禮上演出。
婚禮在城堡內的草地上舉行,觀禮區坐著幾十位來自兩個家庭的朋友、親人。就在新郎新娘互換戒指之前,場面安靜下來,碰碰演奏的時間到了,她彈的是莊主老奶奶家鄉的一首歌,婚禮前被她改編成了古箏曲。
“還有點小緊張是怎么回事兒。大家就這么安靜的聽著,連鳥兒也不歌唱了。”碰碰在抖音上分享這段經歷時描述道。演奏結束后突然響起的掌聲,讓一切都有了答案。
有網友曾在碰碰的視頻下留言,表示“彈古箏不一定要穿成這樣”,漢服的闊袖不利于大幅度演奏,一些跟風評論的網友質疑碰碰有作秀的嫌疑。
“我穿漢服彈琴也只是在國外,想讓中國符號更重一點。以前不穿漢服的時候,很多法國人會猜(古箏)是日本的。” 碰碰對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說不過,碰碰表示袖子確實有打到琴弦上面、或把音捂住了的危險,“要很小心地控制袖子,不過還好漢服寬大,冬天特別冷的時候可以在里面塞秋衣秋褲。”
碰碰的短視頻更新速度并不快,一周或隔周一次。即便如此,截至 2019 年 11 月,她在抖音上的粉絲量達到了 270 萬,累計獲贊 2800 萬。這一年不僅碰碰在抖音上走紅,傳統文化也以一種極為絢爛的方式,在這個擁有 3 億日活用戶的平臺上,再次煥發了活力。
“我覺得傳統藝術就像姥姥家的老首飾。只要我們把它愛護好、打理好,再以一個更加合適的方式把它呈現好,它就一定會被年輕人所發現、喜愛。” 戲曲演員董飛比喻道,他作為一名傳統戲曲的男旦演員,多年來跑遍全國、周游世界、將京劇與昆曲藝術帶給更多人。
董飛認為,國人的記憶和基因深處一定埋著傳統文化的種子。“你現在可能不聽戲曲,但沒準兒小時候,奶奶帶你聽過。然后在抖音上,你刷到了、聽到了,你的記憶就被喚醒了。”
喚醒大眾逐漸模糊、甚至陌生的中國文化記憶,僅靠大量的傳播并不夠。在互聯網用戶注意力低下、耐心匱乏、選擇眾多的時代,傳統文化也需要以更符合大眾審美的方式,爭得流量。
跨界
在董飛看來,傳統戲曲需要出圈。現代人會習慣地給中國戲曲貼上一種標簽,先入為主地認為它與大眾有距離。而他要做的,就是打破距離,讓戲曲接地氣兒。
參加星光大道的海選,是董飛的一次跨界嘗試。十多年的從業經歷讓他深知戲曲文化的小眾,如果繼續走下去,只能越走越窄、越走越小。機緣巧合下,他在 2019 年春天參加了節目海選。
“就在中央電視塔下面的廣場上,海選時我唱了一段京劇,還唱了一首《天路》。” 董飛對那天的記憶非常深刻,“那天海棠花還開著,我站在舞臺上,陽光照在臉上。音響把歌聲傳到電視塔下面,游客就趴在欄桿上聽著。”
與觀眾之間久違的情感共鳴,讓通過海選的董飛義無反顧地參與到節目錄制中去。他為了讓戲曲跨界,將時下廣受大眾喜愛的流行歌曲《知否知否》、《赤伶》、《Time to say goodbye》,與昆曲元素相結合,進行了全新的演繹。
“一路沖到總決賽是我沒有想到的。” 董飛以一首昆曲《游園驚夢》驚艷四座,梨園傳承人小香玉老師更是在舞臺上為之喝彩。拿到 7 月月冠軍之后,他現階段在參與《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的錄制。
被舞臺放大傳播的不止昆曲藝術,很多人也因此知道了董飛。他師從李毓芳老先生,梅蘭芳的親傳弟子。作為梅派第三代傳人,業界稱董飛為“國內昆曲男旦復興第一人”。再深入了解董飛,會驚嘆于他十年來在戲曲領域的成就。
董飛與李毓芳老師
圖源:受訪者提供
走過五大洲、周游 23 個國家,董飛將中國戲曲藝術帶向了世界。美國杜比大劇院、京都南座劇場、倫敦O2 大劇院......許多國際舞臺他都唱響過。每次散場,外國觀眾會熱情地走向他、交流詢問這門來自遙遠東方的藝術。
“多年前我第一次登上國際舞臺的時候,很擔心外國人聽不懂我們的戲曲,但這一點通過演出前增加一場英語講座就很好地解決了。”董飛對刺猬公社說,中國戲曲本身帶有的“唱、念、做、表”更是可以連接不同語言、文化的獨特方式。
“如同意大利的歌劇用華麗的歌聲在傳遞情感,芭蕾舞用肢體表達戲劇沖突。中國戲曲也有我們自己的方式來感染人。”董飛一點都不擔心中國戲曲在國際舞臺上的受歡迎程度,來自世界各地接連不斷的演出邀約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位于南半球的新西蘭南島上,有一座按照上海豫園1: 1 復制的大型中國園林,取名為蘭園。 2018 年是蘭園建園十周年,董飛團隊受邀去公演。
“你想象不到這座園林中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為了讓大家切身體驗中國的筷子,園中準備了一些很精巧的道具,一個陶瓷小碗里面裝著咱們小男孩喜歡玩的玻璃珠兒。用筷子夾玻璃珠兒玩兒” 董飛說,他在異國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溫度”。
欣喜之余,很多傳統文化人也頗為遺憾,感覺墻內開花墻外香。
聯合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昆曲在列。中國戲曲唱遍國際舞臺,國內卻鮮有年輕人完整聽過一場演出。對此,董飛認為還是需要跨界。不僅內容需要跨界,傳播媒介也要跨界。抖音平臺最潮、年輕人最多?那昆曲也得“抖”起來。
幾年前,對于是否要用跨界的形式來傳播中國戲曲文化,董飛也有所顧慮,他將這個新想法拿去跟老師李毓芳討論。發現 90 多歲高齡的李毓芳老先生,仍舊堅持著學習上網、在網上公開教學,傳播京劇、弘揚梅派藝術。
看了董飛與胡彥斌合作的《煎餅俠》片尾曲、董飛參演的電影《梅蘭芳》、還有一些他上過的綜藝娛樂節目之后,李毓芳笑了。
“這些東西太好了。你通過跨界接觸的這些人、他們能給你的是我教不了你的。”李毓芳非常贊成董飛的做法。“現在這些好東西啊,梅先生(梅蘭芳)他們是沒活到現在,不然這些玩意兒他們早用上了。”
梅蘭芳曾說,移步不換形。用時下最流行的媒介來傳播戲曲文化,一方面可以極大地增加傳統戲曲在大眾中的曝光展示度,另一方面傳統戲曲在適應新媒介平臺的過程中,也能實現自身的創新與變革。
董飛徹底地放下了身段,變成了短視頻達人。分享臉譜妝容的畫法、親身教學如何擺出最美的蘭花指、表演N種甩水袖姿勢、用戲腔唱抖音神曲,這些五花八門的內容很快圈粉了眾多愛美的小姐姐,董飛的視頻被大量轉發、模仿。
破局
截至 2019 年 2 月,抖音平臺上粉絲過萬的傳統文化視頻創作者超過了 2000 人,粉絲量超 50 萬的傳統文化明星、傳統文化繼承人超過 400 人。此外,不計其數的普通用戶也紛紛參與其中。
這些短視頻創作者的背景非常多元。有如董飛一樣,扎根在傳統文化行業中、一生擇一業的文化繼承人;也有如碰碰一樣,從小在父母鼓勵下接觸傳統文化,雖然沒有“肩負重任”,卻樂在其中的文化愛好者;還有很多從抖音上接觸了傳統文化,主動開始模仿、學習、自主創作的草根用戶。
短視頻平臺幫助傳統文化實現了場景化、生活化。大都市的夜晚,街頭突然出現的復古宮燈;故宮建筑群中身著漢服拿著團扇的少女;冬季杭州西湖,斷橋殘雪旁緩緩打開的油紙傘。這些本是劇組中的表演道具,在創作者手中,變成了出現在不同季節、不同場景中的生活必須品。
熱度持續發酵,質疑也隨之而來。“ 15 秒時長連戲曲中一個轉音的時間都不夠”、“碎片化傳播可能會破壞傳統藝術的完整性”、“這些非主流創作者的視頻怎么播放量比傳統文化繼承人都多呢?”
“短視頻是一種全新的影像敘事方式。用短促、緊湊的視頻空間進行傳統文化的片段化敘事在技術上不是難事,但要完成高質量敘事卻并非易事。”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到。
“短視頻平臺已形成巨量的傳統文化視頻,可他們的敘事方式、視覺語言、影響質量等專業水平差距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短視頻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肖珺說。
對此董飛反而看得很開,他非常理解互聯網時代大眾對信息捕捉的短暫性,看 15 秒需要轉換注意力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我覺得碎片化傳播也未嘗不可,不必擔心它會沖擊到藝術的正宗。”董飛笑著解釋,“沒有傳播,何來傳承。在當前的這個階段,我覺得傳播比傳承更重要。傳播中必然會產生對比與競爭,這是好事兒。比我們天天坐在梅蘭芳大劇院后臺那兒,也沒人買你票,抽煙發愁好。”
抖音官方也發現了傳統文化在平臺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結合了技術與運營手段,推出了多個傳統文化線上活動。其中,累計播放量過億的話題挑戰有 10 個。
為了讓用戶更好的參與其中,抖音短視頻還上線了“戲曲裝扮”特效,涉及京劇“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的妝容。武旦的妝容獲得了 1500 萬次使用,位列第一。《說唱臉譜》、《離人愁》、《琵琶行》等戲腔唱段音樂在抖音中累積使用人數 703 萬。
2019 年 8 月,抖音官方開啟了Dou藝計劃,號召“人人都是藝術家”,董飛受邀成為發布會嘉賓。他說這個想法很好,傳承人的力量太單薄,希望人人都是梅派傳人。
對于遠在法國的碰碰來說,短視頻的創作于她是一種生活記錄、也是一種自發的藝術分享。播放量與粉絲數的漲跌并不會打亂她在巴黎街頭演出的節奏。但為了來自大洋彼岸網友們的點贊與評論,碰碰還是在不斷地試圖自我突破。
“我的選曲一般還是緊跟國內潮流。你看我發了一百多個作品,重復率并不高。有不知道彈什么的時候,我就會參考抖音上比較火的古風歌曲。意外的發現彈出來外國人也很喜歡。”碰碰放在地上的琴盒里,經常會收到很多寫滿浪漫唯美詩句的法文紙條。
短視頻作品越發越多,即便頻繁地更換著演奏曲目,碰碰還是會擔憂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因為很多網友在評論區索要琴譜,后期的創作她準備加入古箏的教學視頻。關于畢業后的想法,碰碰說自己現在沒有簽約MCN公司,以后也沒有這個打算。
“我可能會當一個音樂老師。但是只要我還在法國,我肯定會繼續做下去(在街頭演奏古箏)。”
采訪碰碰時,她剛參加完“抖音美好奇妙夜”晚會不久,在現場與郎朗合作了一曲《刀劍如夢》。看著一個小姑娘在萬人現場,將一曲耳熟能詳的歌用古箏奏出了另一番氣勢,郎朗對著現場主持人華少給碰碰豎起了大拇指。
晚會結束后,碰碰很快回到了法國。又一個周日,她照例去廣場演奏古箏,彈的曲子是抖音上很火的《半壺紗》,曲調輕靈悠揚,路旁落魄的吉普賽流浪漢也聽的入迷。歌曲描述的是作者為人父母,送別女兒出嫁時的情景。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歲月催人老,風月花鳥一笑塵緣了。”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
“我便一步一蓮花祈禱。”
曲到動人處,吉普賽人起身走到了碰碰前面,彎下腰輕輕地放了兩顆糖在琴盒中。
“我沒有錢,你彈得真好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站長之家編輯
鏈接:https://www.chinaz.com/start/2019/1117/1065195.shtml
來源:站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