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阿里系卻難逃與阿里云廝殺,七牛云上市如何與“大象”共舞?
來源:本站原創 瀏覽:929次 時間:2021-03-04
當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然進入深水區,云計算已經成為各大企業角逐未來的重要陣營。2020年,云計算賽道受到多方資本的關注。
3月1日,據新浪科技消息,阿里巴巴支持的云計算及數據服務提供商七牛云或計劃赴美IPO,融資額約5億美元。
繼優刻得、青云、浪潮云沖刺 IPO后,云計算賽道已步入紅海區,七牛云也宣布上市無疑加劇了該賽道未來的競爭程度。作為一家深耕云計算垂直領域的玩家,七牛云又該如何在上市之后贏得更多生存空間?
垂直深耕云計算細分領域,七牛云借直播“出圈”
相對于多樣、全面的云服務,差異化、垂直化的選擇對于中小型云計算企業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簡單來說,七牛云是一家云計算及數據服務提供商, 致力于打造以數據為核心的場景化企業級PaaS服務商。它深耕云計算細分領域,其定位是打造一站式數據管理的云平臺。
在服務的客戶上,也不乏一些明星企業,如快手、抖音、B站、愛奇藝。據七牛云官網顯示企業用戶和開發者已經超過100萬,間接服務90%的網民。但相對來說,還是缺少了一些大型傳統企業客戶的身影。
在業內人士看來,七牛云的發展是借助直播出圈。2016年迎來直播風口,七牛云幫助直播企業解決更多的基礎技術問題。在“千播大戰”中,后端提供技術的七牛云脫穎而出。同樣,在2020年視頻業務迎來了井噴期,七牛云為抖音提供短視頻解決方案,有逐漸成為直播技術“一哥”的趨勢。
當疫情推動云計算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據公開資料整理披露預計2022年中國公有云市場將達到1731億元規模,這也促進了資本加速向云計算賽道匯聚。據中商情報網計算,2020年5月中國云計算領域融資事件達13件。
在2020年6月,七牛云完成F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簡稱國調基金)、交銀國際、宏兆基金共同投資,此前,公司曾經獲得阿里巴巴和云鋒基金超過10億元的E輪融資。截止目前七牛云已經在二級市場進行6輪融資,融資金額已經超過21億元。
雖然在二級市場七牛云“收獲”頗豐,其中不乏有像阿里、云鋒基金、經緯中國等明星投資方。但上市后能否贏得資本青睞,透過七牛云現階段的發展來看似乎還存在不少的問題。
后期規模比拼,七牛云發展空間恐受阻
七牛云雖然深耕大數據管理服務,在前期憑借先發或是差異化優勢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而強勢崛起,但由于云計算行業自身的特性,在后期的發展中,像七牛云這樣的中小型的云計算企業難免會遇到發展瓶頸,其原因在于:
一、云計算利薄投入大,七牛云短期難成技術壁壘
首先,就云計算賽道本身而言,云計算是一個薄利行業,只有當達到一定的用戶規模才會降低成本達到盈利,目前來看大多云計算領域內的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
以云計算賽道內的頭部企業阿里云為例,2021財年第三季度業績,阿里云營收達161億元,調整后EBITA盈利2400萬元。這是自阿里云2009年成立以來,首次實現盈虧平衡。在之前都是處于虧損狀態,比如2020財年就虧損了70.16億元,相比上一財年經營虧損55.08億元增加15.08億元。
同樣的,作為“中國云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在上市后營收增長明顯放緩,據牛透社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到2019年,優刻得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約為63%、41%和27.58%,增長率明顯放緩。
直到2020年度才達到總營收24.66億元,同比增長62.79%,相較2019年的全年增速(27.58%)增加35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大幅增長主要系公有云收入增加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上市以來優先擴大業務規模,直到2020年才依靠用戶積累形成規模效應。
再者,技術壁壘難以形成。
上文所說優刻得上市后營收增速放緩,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云計算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的,究其根本在于沒有形成技術壁壘。但技術壁壘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
七牛云雖然深耕云儲存和云數據服務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國內云計算的發展總體來說還沒有成熟,云計算的加速發展也就是在最近這幾年,在云儲存和大數據服務上,七牛云還面臨浪潮、 探碼科技、用友云等企業的競爭,自身的技術很有可能會被后起之秀超越。
其關鍵問題在于云計算領域前期投入巨大,以阿里云、騰訊云等的云計算研發投入為例,2020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首次披露,這幾年,阿里在技術和研發上的投入每年都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
無獨有偶,騰訊云也在不斷加大投入,在2020年5月26日,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宣布,未來五年騰訊將共計投入5000億元,用于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
可見云計算投入巨大,然而像七牛云這樣的云計算領域的“小公司”很難在短期投入巨大代價進行技術研發,這或許也是七牛云尋求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巨頭采取降價策略降維打擊,中小玩家生存空間擁擠
從目前國內云計算的發展狀況來說,BAT是云計算的三大巨頭,國際數據公司 (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第一季度)跟蹤》報告顯示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中國電信天翼云、AWS位居IaaS+PaaS市場前五,在IaaS+PaaS市場總體占據77.5%的市場份額。只留下22.5%給云計算賽道內的非巨頭企業。
雖然場上也不乏金山云和青云科技此等非巨頭系的云服務商。但這些中小云服務商只是瞄準一些特定應用場景,在巨頭夾縫中生存。同時還不得不承認的是云計算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的縮小,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在沒有形成絕對的優勢的情況下,企業的競爭力將不斷的削減。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的成熟并將會進入規模化比拼的時代,巨頭之間又將上演在外賣、約車行業內的燒錢大戰,而巨頭之間的比拼舉重若輕,財大氣粗,卻中傷小廠商于無形。
其實早在2018年就有價格戰的影子,2018 年阿里云對對象存儲OSS降價18.9%;表格存儲最高降價50%。EOS云服務器全地域降價24%......
騰訊相繼降低價格,并且近幾年還在不斷繼續。阿里云和騰訊云的降價已經明顯違背摩爾定律,大有價格戰的趨勢。雖然目前只是在CDN領域,但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其范圍或許會更大。
雖然目前抖音、網易、餓了么、美拍、知乎、陌陌、蘑菇街等、皆為七牛云云的客戶。但隨著巨頭的競爭,后期中小云計算企業獲客成本將逐漸增加,進而導致毛利率低下,難以避免用戶流失的風險。
以青云科技為例,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約為0.3億元、0.64億元和0.7億元,呈較快上漲趨勢,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3%、-18.92%、-26.53%。其主要原因在于行業競爭越發激烈,價格戰逐漸升級,而自身又需要不斷的進行技術研發。究竟要用多久實現盈利來支撐自己的市值,仍需要時間的驗證。
與巨頭“對抗”還是”共舞”,七牛云上市后路在何方?
2017公司曾經獲得阿里巴巴和云鋒基金超過10億元的E輪融資,毫無疑問,融資后阿里成為七牛云最大的股東,七牛云成為阿里云生態中的一員。
但從業務看,雖說阿里云與七牛云有一些互補,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競爭關系。在上市之后七牛云該如何處理和巨頭之間的關系,公司的發展方向又在哪?這成為了七牛云上市后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縱觀全球的云計算公司,特別是中國的云計算企業,都是把規模放在第一,盈利放在第二位,云計算領域所重視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長期的價值投資,短期盈利對于云計算公司來說是困難的,所以七牛云在未來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價值打造。
上市之后借助雄厚的資金,繼續在垂直領域內深挖,專注云計算細分賽道,專注以數據為中心的公有云服務市場,為企業提供數據存儲、CDN(內容分發網絡)加速等服務成為阿里生態里不可缺少的一張王牌。
同時,聯絡阿里云資源,雖然目前七牛云的客戶主要是以互聯網創業公司,但背靠阿里云,借助其帶來的的品牌效應和資源,再加上七牛云擁有提供技術和服務能力,一起與傳統大型目標企業客戶開展合作。以此進一步擴大規模和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的企業競爭中,差異化競爭是初創型云計算公司突圍的法寶。目前BAT等大公司希望做標準化的產品,而云計算本質上是IT服務。因此七牛云應該注重個性化服務,以用戶為主,認真地考慮用戶的需求,幫助更多企業提供更多專注的云服務,提供一站式解決服務。如此才可能加強用戶黏性,形成規模效應。
篳路藍縷誓鐘成,上下求索知路遠,上市對七牛云而言是一段新的征程,一個新的開始。前方也許是艱難險阻的絕地,也有可能是一片星辰大海。